大明第一臣

作者:青史尽成灰

张希孟笑道:“主公,最好再给刘福通送本易经,臣那里正好有宋版的,我再挑个带批注的给他,也免得闹笑话,以为大明是占他们小明王的便宜!”

        送书?

        真有你的!

        老朱自然是颇为赞许,这个主意还真好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如果韩林儿愿意,  朱元璋是不介意给他当个叔叔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只不过这个大侄子有点可怜,完全被刘福通挟持,成了可怜巴巴的傀儡。也不知道他何时能雄起,斩杀权臣,或者被权臣诛杀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朱元璋和张希孟都是一副看出殡不嫌殡大的架势,对待韩宋,  他们的态度也很明白,  就是分化瓦解。这倒不是他们英雄所见略同,或者君臣同心什么的,实在是韩宋摆出来的架势,就是这么个情形。

        前面提到了,刘福通把都城迁到了开封。

        纵观全局,从山东到河南,再到关中,  一直延续到甘肃,全都是刘福通的地盘。除此之外,江淮,湖广,  巴蜀,  也都有刘福通的势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往塞外观看,元上都,辽阳,一直到东边的高丽,也都是韩宋的地盘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说朱元璋是南方大区的胜利者,那么刘福通大可以说一句,  北方大区,优势在我!

        而且单纯从地盘面积来说,  刘福通还稳压了朱元璋一头。

        兵势相连,何止万里,黄河两岸,塞外辽东,悉数臣服面前……“难怪刘福通有底气跟主公叫板,我看他不光想跟元廷开战,没准还想收拾了咱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不自量力!”朱元璋冷冷哂笑,刘福通的实力是摆在这里,但是朱元璋并没有放在心上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东西相距万里,这么大的地盘,如何能首尾呼应,如臂使指?更何况三路北伐,尽数失败,元廷收缩兵马,蓄势待发……一旦元军反攻,刘福通处处受制,想不败都不行!”

        老朱洞若观火,韩宋的散装程度,甚至在陈友谅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本朱元璋和张希孟筹划围猎陈友谅的局,如今刘福通又跳出来,少不得把目光落在了韩宋身上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有猎物的时候发愁,  

  现在一下子来了俩,同样让人发愁。

        应天城里,紧锣密鼓,加速筹备。而另外一边,方国珍率领着船队,乘着季风,沿着辽东半岛海岸线,进入了高丽范围,终于成功和红巾中路军联系上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朱家军的热情援助,已经占据西京(平壤)的关先生,似乎热情不是那么高,只是让方国珍暂时在义州停泊。

        随后关先生才亲自来见方国珍。

        关先生本名叫关铎,他号为关先生,自然是有那么一点子书卷气,文质彬彬,白净清秀,冷眼一看,就跟书生似的,当真不像一员悍将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谁要是被他和善的外表欺骗了,那就犯了大错!

        一個从曹县打到了高丽的狠人,又岂是善类?

        关铎对于突然出现的兵马,颇为惊讶,而且方国珍这个东西,不是投降了元廷吗?他现在又成了朱元璋的部下,是真的还是假的?

        关铎满肚子疑问,长时间在外领兵,已经让他不愿意相信任何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越王殿下,你能来给我们送粮食,还真是让人意外!”关铎意味深长道。

        方国珍呵呵一笑,单手按着佩刀,看着关铎,不但不怯场,还隐隐压了对方半头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我知道你想说什么,不过我劝你还是收回去,刘福通尚且算是我的后辈,哪里轮到你说三道四?再说了,这一次我是奉吴王命令,给你们送粮食军械,协助你们守卫高丽,抗击元军。他刘福通现在可是没这个本事。说句不客气的,吴王可是你们唯一的衣食父母,得罪了谁,也别得罪吴王!”

        关铎绷着脸,沉吟再三,方国珍语气虽然不好,但说的还都在理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沉吟片刻,突然道:“越王,我实在是想不明白,为什么吴王愿意帮我们?可有道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道理?当然是有!”

        方国珍叹口气,“关铎,你听过张相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关铎怔了怔,“略知一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张相说燕云之地丢失快五百年了。赵宋穷尽力气,连幽州都没有拿下。你们却能横行大漠,占据上都辽阳,让中原的旗号,在辽东大地飘扬。更是杀入高丽,扬威异域。就凭你们这份壮举,也要永载史册,流芳百世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方国珍道:“吴王以驱逐胡虏,恢复中华为号。似你们这般英雄好汉,应该跟着吴王才有施展拳脚的机会。方某愿意纳土归降,成为吴王帐前小卒,就是敬佩吴王的胸襟格局,关铎,你也是聪明人,可不要错失良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关铎默默听着,并不言语,待方国珍说完,他才冷冷道:“越王,听你这么说,是不是只有归附了吴王,才能得到军粮?干脆点说,吴王要拿这点东西来收买我们?”

        谁拥有你谁就拥有全荐洱世界

        “呵呵!”方国珍忍不住哂笑,“就知道你会这么想,我可以告诉你,用不着!吴王只是赏识你们的忠勇,而且鞑子才是我们的大敌,吴王愿意鼎力相助。再有不妨告诉你,山东毛贵也出了不少金银,希望我们换成粮饷军械,帮你们守住高丽……用不着多想了,让弟兄们来搬粮食吧!”

        关铎如何能不想,可问题是当下做主的是肚子,不是脑子!

        足足十五万石粮食,扣除路上损耗,也有十二万石,送到了关铎的手里。

        谷只

        那些闻讯前来,搬运粮食的红巾军,不光衣服是红的,眼珠子都是红的。方国珍亲眼看到,有人在搬运的时候,偷摸抓一把谷子,直接往嘴里塞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人一下子塞得多了,噎得翻白眼,也不舍得吐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当真是饿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山西杀入大漠,走元上都,到沈阳,再杀入高丽……整个一条路线,不是大漠草原,就是苦寒之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来的粮食?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就靠着四处抢掠,尤其是打劫元廷存粮过日子。

        没有粮食,就吃缴获的牛羊牲畜,勉强维持。

        等杀入高丽,情况稍微好了点,算是得到了一些补充。他们积极修城,积蓄粮食柴草,算是把高丽当成了根据地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是很遗憾,此时的高丽依旧十分贫瘠,物产有限,而且产粮区还在南边,红巾军基本上就是三天饿九顿的状态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刻突然有人送来了粮食,当真是救命粮,来得太及时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等把稻谷变成粮食,煮成米饭,分给将士的时候,这帮一路上来,哪怕肠子流出来都不会皱眉头的汉子,竟然有人偷偷抹眼泪。

        关铎看在眼里,心里头也不好受,是他带着大家伙,走到了这个境地。

        暂时有了粮食,接下来何去何从?

        “平章,我们,我们还能回到老家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有个脸上带着刀疤的战士,仗着胆子道:“这,这个米饭太好吃了,俺,俺想起了俺娘,每年收成之后,都能吃几天饱饭!要是能回家,吃一碗家里的米饭,俺,俺死也闭上眼睛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听他这么一说,周围的人不由得停下了筷子。思念家乡的念头,就像是野火燎原,迅速蔓延,上一秒还在大口扒饭的将士,竟然流下了热泪,又和着泪水,把饭咽了下去。

        说实话,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元军步步紧逼,封锁了他们返回的道路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还想回去,就只能走水路,跨海前往山东。

        可问题是山东红巾的船只也不多,而且还要面临海上的风浪,又有几人能活着回去?

        不多时,军中将士,哭声一片,哀怨忧伤,悲从心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方国珍在义州没有几天,就注意到了将士的状态,他心里哪能不明白……盛极而衰,刘福通要走下坡路了,谁也阻挡不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历代哪有万里迂回,断绝了同大本营联系,还能继续作战的兵马?大家伙都是人,不可能没有想法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关铎突然意识到这支兵马已经不是他能完全掌握的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关铎,吴王说过了,愿意援助你们……粮饷军械不够,往后还有,缺医少药,我们也会想办法。假如有人想要回家,我们有上千艘大船,一定把大家伙平安送回家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前面的承诺关铎还能不为所动,可是听到了回家两个字,关铎也扛不住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家乡这个词,对于中原百姓来说,有着难以抗拒的魔力,屈指算来,关先生他们北伐以来,已经到了第四个年头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千多个日日夜夜,背井离乡,朝不保夕,又身处异域,不时苦战,早就耗光了他们的承受能力,此时此刻,最听不得的就是回家!

        “越王,你们能做到这一步,不管是什么用心,我关某都要谢谢你们!”

        说完,关铎深深一躬,肃穆真诚。

        消息很快传开,红巾军中,许多人都嚷嚷着要回家,一时间沸反盈天,  乱成了一锅粥。

        关铎当然不能允许,这样一来,岂不是直接溃散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跟方国珍磋商之后,这边也没有那么多船只可以使用,就只能请一些受伤生病,身体残疾的,登船回乡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出意外,红巾军又出现了自残的情况,只为了能登船返回。几乎每一艘船都超载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关铎,你放心,以方某的本事,自然会将大家伙平安送回去的。感谢大家月票和订阅荐洱支持  而且我还会回来,继续送东西,接走伤员……只不过我有个小事要提醒你,吴王的登基大典快要到了,烦请这些弟兄们去凑个数,一起热闹一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关铎刹那间怔住了,去参加朱元璋的登基大典?

        那,那他们还算韩宋的臣子吗?

        不许去,那就连船也别坐了,就留在这里,当一个孤魂野鬼吧!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手,简直绝了!

热门小说推荐: 《黄河捞尸人》 《最后一个盗墓者》 《茅山捉鬼人》 《盗墓笔记》 《我住在恐怖客栈》 《鬼吹灯》 《盗墓之王》 《藏海花》 《沙海》 《黄河鬼棺》 《茅山后裔》 《天眼》 《贼猫》 《历史小说》 《盗墓新娘》 《迷墓惊魂》 《我当道士那几年》 《我在新郑当守陵人》 《密道追踪》 《金棺陵兽》 《鬼吹灯之牧野诡事》 《黄河伏妖传》 《活人禁地》 《一代天师》 《镇阴棺》 《大秦皇陵》 《盗墓笔记之秦皇陵》 《墓地封印》 《皇陵宝藏》 《血咒迷城》 《天墓之禁地迷城》 《活人墓》 《守山人》 《午夜盗墓人》 《茅山鬼王》 《最后一个摸金校尉》 《镇墓兽》 《中国盗墓传奇》 《诡墓》 《盗墓特种兵》 《鬼喘气》 《鬼不语之仙墩鬼泣》 《龙棺》 《盗墓往事》 《最后一个道士》 《我的邻居是妖怪》 《三尸语》 《古墓密码》 《南山祖坟》 《摸金令》 《最后的抬尸人》 《鬼妻如玉》 《命师》 《最后一个守墓人》 《黄河捞尸二十年》 《我有一座冒险屋》 《九阴冥妻》 《深夜书屋》 《活人禁忌》 《13路末班车》 《地府巡灵倌》 《我的灵异档案》 《触墓惊心》 《茅山鬼术师》 《我的美女道士》 《我从恐怖世界来》 《凶城之夜》 《借尸填魂》 《阴阳异闻录》 《盗墓鬼话》 《民调局异闻录》 《阴阳先生》 《麻衣神算子》 《入殓师》 《黄河镇妖司》 《湘西奇闻录》 《聊斋县令》 《知客阴阳师》 《阴棺娘子》 《十月蛇胎》 《阴司体验官》 《天命葬师》 《我在阴司当差》 《盗尸秘传》 《阳间摆渡人》 《我盗墓那些年》 《阴阳掌门人》 《入地眼》 《妖妇》 《凶楼》 《阴阳鬼术》 《阴人墓》 《民国三十年灵异档案》 《恐怖教室》 《走尸娘》 《地葬》 《帝陵:民国第一风水师》 《东北灵异先生》 《鬼夫在上我在下》 《阴妻艳魂》 《诡行记》 《抬龙棺》 《点灯人》 《黄大仙儿》 《凶宅笔记》 《山海秘闻录》 《我老婆身上有妖气》 《恐怖用品店》 《子夜十》 《人间神魔》 《冥夫要乱来》 《我是一具尸体》 《借阴寿》 《冥媒正娶》 《法医异闻录》 《葬阴人》 《盗墓家族》 《葬鬼经》 《我的老公是冥王》 《地府交流群》 《楼兰秘宫》 《龙王妻》 《巫蛊情纪》 《蛇妻美人》 《阴坟》 《活人祭祀》 《阴阳镇鬼师》 《茅山鬼捕》 《恐怖邮差》 《末代捉鬼人》 《麻衣鬼相》 《无限盗墓》 《古庙禁地》 《阴魂借子》 《灵车》 《民国盗墓往事》 《我身边的鬼故事》 《冥海禁地》 《阴倌法医》 《一品神相》 《黄河镇诡人》 《死人经》 《猎罪者》 《诡案追凶录》 《灵楼住客》 《河神新娘》 《长安十二阴差》 《阴兵镖局》 《阴阳快递员》 《生人坟》 《一夜冥妻》 《我在阴间开客栈》 《收尸人》 《凶灵秘闻录》 《我当捕快那些年》 《怨气撞铃》 《阴阳鬼探》 《冤鬼路》 《赘婿当道》 《驱魔人》 《无心法师》 《阴夫如玉》 《阴阳鬼咒》 《诡香销魂》 《阎王妻》 《棺材王》 《生死簿》 《天官诡印》 《民间诡闻怪谭》 《龙纹鬼师》 《女生寝室》 《王者之路》 《言灵女》 《点天灯》 《地铁诡事》 《异陵简》 《阴婚夜嫁》 《异探笔记》 《幽冥剪纸人》 《妖女莫逃》 《西夏死书》 《天才小毒妃》 《升棺见喜》 《我是阴阳人》 《灵官》 《灵棺夜行》 《茅山守尸人》 《第一仙师》 《迁坟大队》 《大宋小吏》 《夜半鬼叫门》 《佛医鬼墓》 《捉鬼记》 《鬼服兵团》 《最后的摸金校尉》 《将盗墓进行到底》 《盗墓鬼城》 《棺山夜行》 《阴间那些事儿》 《岭南鬼术》 《封妖记》 《蛊夫》 《夜间飞行杀人事件》 《荒野妖踪》 《官场小说》 《都市言情》 《乡村小说》 《寻尸秘录》 《最后一个阴阳师》 《我的盗墓生涯》 《大漠苍狼》 《诡神冢》 《摸金校尉之九幽将军》 《天葬》 《鬼打墙》 《青囊尸衣》 《藏地密码》 《我当阴阳先生的那几年》 《怒江之战》 《摸金天师》 《老九门》 《祖上是盗墓的》 《苗疆蛊事》 《苗疆蛊事Ⅱ》 《苗疆道事》 《人间鬼事》 《茅山鬼道